宣勇:有效知识体系建构与国际科技交流
有效知识体系建构与国际科技交流
半岛在线 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
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
宣勇
根据会议的主题,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来和大家交流,主要讲三个观点。
一是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面临挑战。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、化学奖的颁发,让大家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的重大作用。人工智能技术给高等教育和知识传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在我们传统的概念当中,就像冯友兰先生讲的,学校的任务,基本上是传授知识,大学尤其如此,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,民族的智囊团。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,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,让人工智能拥有了海量的知识库,可以替代单纯的知识传授。那么还仅仅只有大学是知识库吗?我十分赞成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的一个判断,他说“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,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教育制度下培养的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。”
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挑战在哪里?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把教育仅仅理解为知识传授,而且是大量知识点的传授。知识传授似乎成了我们教育的全部,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,提高学生的创造力。
人工智能时代不是不需要知识,问题是需要何种知识,怎么来传授知识?我认为这很重要。借助于人工智能,我曾问其中某个大模型,知识对创作力的培养有什么作用?它回答了4条。1. 提供素材: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素材,如科学家在已有物理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。2. 启发思路:旧知识能启发新思路,像从传统建筑知识中得到新型建筑设计灵感。3. 构建框架:帮助构建创新思维的框架,不同知识领域的融合能产生新的框架。4. 验证可能:凭借知识验证创新想法的可行性,以医学知识验证新的治疗方案。我继续追问: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、怎么来传授?人工智能给我回答了10条建议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就不一一展开了。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,需要重新思考。
二是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有效知识体系的关系。人工智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?人工智能主要有三个要素:数据、算力和算法,其中最重要的智能是它的算法。因为数据是海量的、分散的,但是它用算法把这些孤立的数据联系在一起,产生了功能,所以算法的核心是系统的描述方法,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,是对事物运作本质的数学抽象。算法决定了如何解读数据进而决定了数据的意义,而算法是由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,所以数据的意义取决于算法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。算法不是中立的,它总是基于某种使用目的被创造,算法设计者预设了数据可被使用的目的,并把一些杂乱的、无序的、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。这就是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提出来的“关联主义”的具体体现,关联恰恰就是算法的厉害所在。
我们首先要区分知识和知识体系。其一,知识作为一种要素的存在是客观的,而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是有功能的,反映人类特定的目的性。对于国家的目的性而言也是如此,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形成适合本国需要的知识体系,不是人们主观意识要有一个知识体系,而是经济社会客观发展需要有这样一个知识体系。其二,知识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,把碎片化的零星知识集成提供框架,有助于获取新的知识、整合新的知识,以不断地满足改造现实世界的需要。其三,知识体系具备系统的自我演进、持续迭代升级的特性。所以我们到底是教知识点,还是要建构出有功能的知识体系?这个问题非常重要。因为碎片化的知识,只是“知道”知识,让知识成为力量。只有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的关联起来成为知识体系,才有可能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。
我在浙江工业大学担任副校长期间,曾分管校园建设工作。我经常打一个比方,传授知识的过程类似于建设校园的过程。碎片的知识就像钢筋、水泥、砖头、玻璃这些建筑材料,如果没有建筑师把它们按照一定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原则建构起来,这些钢筋水泥是无用的。但是一旦建筑师用建筑框架把它们关联起来,赋予一定的功能,就能实现这些建筑材料的价值。在校园建设中,建筑工人很重要,要搬砖、搬水泥、搬钢筋等等,但是为什么搬?要搬多少?取决于建筑结构师,而建筑结构师则依据的是最顶层的建筑师。建筑师根据建筑的美学和功能进行总体设计,结构师把功能结构化,建筑工人做具体搭建。目前,我们知识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在于,我们教学生搬砖,搬大量的知识点,再记忆这些知识点,再解题。那么,学生们是否具备把这些知识关联起来的能力?我认为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,我们的教育应该去建构起这样有效的知识体系,让知识关联起来。过去我们是机器向人学习,现在反过来,我们应该向机器学习,向人工智能学习。
有效知识体系的建构,我认为是对过去知识有用和无用之争的超越,我们过去总是偏重于讨论知识的有用和无用。知识体系的有效性是基于某种使用目的,要培养什么样的人,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,我认为这是对有用和无用的一种超越。
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当中,我们学科建设的责任是什么?我们现在经常在讨论专业和学科的区别是什么?专业就是一个课程体系,这个课程体系的课程当中有效知识体系哪里来?我认为,学科建设应该高度重视知识的精炼与整合。除了知识的发现、应用和传授,在知识的精炼和整合上,学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在教材建设方面,应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知识,如何建构体系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,要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是不是建立了关联。这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当中特别应该去关注的。目前,有的课程与课程之间还存在没有关联的现象,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。
三是有效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开放、交流和合作。有效知识体系具有五个特性,即目的性、开放性、前沿性、动态性和共享性。我经常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什么?我们现在往往把国际化列为一些指标,留学生是多少、出国留学的教师比例是多少,用一些指标进行评价。我一直有个观点,知识劳动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所在。知识劳动涉及到知识劳动的对象、知识劳动的主体和知识劳动的方式,这三者要国际化,与国际接轨。包括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劳动对象,这事关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。知识劳动的主体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能力。知识劳动的方式同样需要国际化,人工智能成为知识劳动非常重要的、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,而且未来它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。根据OpenAI最近发布的人工智能五级标准,现在才到了第一级,到第二级的时候它就是Reasoners,一个推理者,到达博士的水平,“OpenAI o1”现在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。
未来,我们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,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。高水平的教育开放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、推动创新与发展、培养国际化人才、加强国际合作关系,提升研究质量、促进文化理解与尊重、应对全球新挑战、提高教育质量、推动科技政策的制定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,这正是增强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。
【本文系半岛在线 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,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于10月12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—中欧高等教育对话会上的专题报告